Skip to content

CAP 和一致性理论

2516字约8分钟

distributedconsistency

2024-10-22

前言

这里我们来聊一聊分布式系统的一致性理论以及 CAP 定理。

一致性理论

在分布式系统中,数据通常会有多个副本,如果由于网络等问题导致这些数据副本未能及时同步,就会出现所谓的“一致性问题”,即各副本之间的数据不一致。

而随着认识的深入之后,我发现一致性并不只是包含这种数据 副本一致性,还有所谓的 事务一致性,也就是跨节点的事务操作最终达到的状态都是一致的。

比如在 12306 购票的场景中,支付成功,对应的座位一定处于锁定状态,支付失败或者退款,对应的座位一定是处于非锁定状态。

这里注意不要和本地事务的一致性特性搞混了。

典型的副本一致性问题主要是由于存储端的多样化产生的,比如同一份数据不仅存储在 DB,还有可能存储在 Redis、ES 中,而事务一致性问题主要是分布式事务不能保证跨节点的事务特性导致的,当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解决方案来保证事务一致性。

实际上,这种数据一致性并非绝对的“一致”与“不一致”两种情况,就像可用性可以用 0% 到 100% 之间的任意数值来表示一样,一致性也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一致性强弱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 强一致性、弱一致性最终一致性

在强一致性模型下,系统保证每个读操作都将返回最近写操作的结果,即任何时间点,客户端都将看到相同的数据视图。

强一致性模型通常会牺牲可用性来实现。

而弱一致性模型则放宽了一致性保证,它允许在不同节点之间的数据访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以换取更高的性能和可用性。

弱一致性模型通常更注重可用性,允许一定程度的数据不一致性。

最后,最终一致性是一种最大程度放宽了一致性要求的模型,它允许在系统发生分区或网络故障后,经过一段时间,系统最终能够达到一致的状态。

最终一致性模型在某些情况下提供了很高的可用性,但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有数据不一致现象。

有关这些数据一致性还有一些细分,比如强一致性还可以分为线性一致性、顺序一致性,弱一致性还可以分为因果一致性、单调一致性等,这里我就不展开了,我自己感觉没必要了解的这么深入。

可以参考下面的图来理解:

image-20241031222211060

CAP 定理

了解了一致性理论之后,我们再来看什么 CAP 定理。

在 CAP 定理中,C、A、P 分别代表:

  • C:一致性(Consistency),访问分布式系统中的任意节点,必须得到最近写的、一致(包括副本一致性、事务一致性)的数据,这里的一致性指的是线性一致性。
  • A:可用性(Availability),访问分布式系统中的任意健康节点,都能得到正确的响应,而不是超时或者错误。
  • P: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是指因为网络故障或者节点宕机等问题导致的分布式系统中的部分节点和其他节点失去连接,形成了独立分区,那么容错就是指当分布式系统中出现了分区时,整个系统也要持续对外提供服务。

CAP 定理告诉我们 C、A、P 三者不能同时满足,最多只能满足其中两个。

image-20241022231815383

CA without P

这种情况在分布式系统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首先在分布式系统中,网络分区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因为分区是必然的,所以如果舍弃 P,意味着要舍弃分布式系统,那其实也没有必要再讨论 CAP 了。

像单机版本的 MySQL 就是保证了可用性和一致性,但是它并不是个分布式系统,一旦关系型数据库要考虑主从同步、集群部署等,那么就必须将 P 也考虑进来。

所以,对于一个分布式系统来说,P 是一个基本要求,CAP 三者中,只能在 CA 两者之间做权衡,并且要想尽办法提升 P。

CP without A

如果一个分布式系统不要求强的可用性,能够容许系统停机或者长时间无响应的话,就可以在 CAP 三者中保障 CP 而舍弃 A。

一个保证了 CP 而一个舍弃了 A 的分布式系统,一旦发生网络故障或者消息丢失等情况,就要牺牲用户的体验,等待所有数据全部一致了之后再让用户访问系统。

设计成 CP 的系统其实也不少,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分布式数据库如 HBase,在发生极端情况时会优先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虽然这会舍弃系统的可用性。

还有分布式系统中常用的 ZooKeeper 也是在 CAP 三者之中优先保证 CP,即任何时刻对 ZooKeeper 的访问请求都能得到一致的数据结果,同时系统对网络分割具备容错性,也正因此,它不能保证每次服务请求的可用性。

ZooKeeper 是分布式协调服务,它的职责是保证数据在其管辖下的所有服务之间保持同步、一致。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ZooKeeper 被设计成 CP 而不是 AP 特性的了。

AP without C

而要保证高可用,就要放弃一致性。

对于副本一致性来说,一旦网络问题发生,节点之间可能会失去联系,为了保证高可用,需要在用户访问时可以马上得到结果,所以每个节点只能用本地数据提供服务,而这样就会导致全局数据的不一致性。

而对于事务一致性来说,一旦 RPC 接口调用失败,为了保证高可用(请求正常返回),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保证最终一致性的分布式事务方案。

但是,我们说放弃了一致性,选择了可用性,这其实也不准确的,这里其实舍弃的只是强一致性,退而求其次保证了最终一致性。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CP、AP 孰优孰略,没有定论,只能根据场景定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涉及到钱财这样不能有一丝让步的场景,当网络发生故障时宁可停止服务也要保证 C,而其他一些对数据要求场景,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选择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舍弃强一致性,退而求其次选择最终一致性来保证数据正确。

BASE 理论

除一致性外,在大型的分布式系统中,高可用(High Availability)也是分布式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指系统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保持运行并提供服务的能力,它强调的是系统的可靠性和连续性,即使在遇到硬件故障、网络问题或其他意外情况时,系统也能够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

高可用性通常用“几个 9”来表示,这是一种描述系统正常运行时间百分比的方式,这里的“9”指的是 90%,而每个额外的 9 代表了更高水平的服务可用性,比如 4 个 9(99.99%)表示一年中有大约 52.56 分钟的停机时间,5 个 9(99.999%)表示一年中有大约 5.26 分钟的停机时间。

在一些场景下,高可用相对于强一致性更加重要,这就是 BASE 理论的体现。

BASE 理论是对 CAP 理论的延伸,核心思想是即使无法做到强一致性(Strong Consistency),但应用可以采用合适的方式达到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tency)。

BASE 是指基本可用(Basically Available)、软状态(Soft State)、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

做不到 100% 可用,就要做到基本可用,做不到强一致性,就要做到最终一致性。

想要做到 BASE,主要就是用这几个手段:中间状态(软状态)+ 重试(最终一致性)+ 服务降级(基本可用)

基本可用

基本可用是指分布式系统在出现故障的时候,允许损失部分可用性(服务降级),即保证核心可用。

在电商大促时,为了应对激增的访问量,部分用户可能会被引导到降级页面,服务层也可能只提供降级服务,这就是损失部分可用性的体现。

软状态

软状态是指允许系统存在中间状态,而该中间状态不会影响系统整体可用性,分布式存储中一般一份数据至少会有三个副本,允许不同节点间副本同步的延时就是软状态的体现。

最终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是指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副本经过一定时间后,最终能够达到一致的状态。

总结

这篇文章参考了其他的分享,但也有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后续有了新的理解也会做一些更改。